绿电铝,中国铝工业的绿色新名片——绿电铝评价标准应用案例
发布时间: 2025-03-05 | 作者: 葛青 | 来源: 绿电铝 | 阅读:

引言

       2025年1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了“2024年团体标准应用推广典型案例名单”(工信部科函〔2025〕19号),其中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联合发布的T/CNIA 0168—2022《绿电铝评价及交易导则》成功入选。该标准作为全球首个针对绿电铝的标准,为行业提供了科学、统一的评价规范,引领中国铝工业实现从“高碳”向“低碳”的转变,成为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标志着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规范评价,激活绿色价值

       在全球低碳转型浪潮下,中国铝工业正以“绿电铝”为核心,开启绿色发展的新篇章。T/CNIA 0168—2022《绿电铝评价及交易导则》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和明确的指标体系为基础,构建了绿电铝从能源属性核算到产品低碳效益传导的全链条评价模式。通过对电解铝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风电、太阳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比例进行严格认证,该标准不仅为铝产品赋予了绿色低碳属性,也为下游产业及国际市场提供了透明、可比的绿色产品标识,推动了绿色溢价机制的形成,也增强了企业在全球绿色供应链中的竞争力。


协同实施,成效斐然

       自标准发布实施以来,我国各地电解铝生产企业依托自身独特的绿色能源资源优势,通过开展绿电铝评价,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根据电解铝行业 24% 的绿电比例及 4500 万吨的产量测算,全国绿电铝产能 1100 万吨,目前已参与绿电铝评价的企业 38 家,获绿电铝评价数量近 400 万吨,绿电铝采购数量占获认证数量的 57% ,增速在不断放大,发展势头良好。

云南文山凭借丰富的水电资源,已打造出“绿色铝谷”,实现了电解铝产能与水电资源的高效对接,推动了当地产业链延伸和地方经济高速增长。

       内蒙古霍林郭勒充分利用新能源发电优势,从“煤电铝之城”向“绿电铝之城”跨越,吸引了上下游众多配套项目落地,成为区域低碳转型的典型示范。

       四川广元以绿色能源为支撑,通过引进高质量电解铝项目,迅速实现产业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力图打造“中国绿色铝都”。

       这些成功案例充分验证了绿电铝评价标准的落地应用不仅能够消纳更多绿色电力、降低碳排放,更能激发地方经济新的增长动能,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有序推进 开拓创新

      《绿电铝评价及交易导则》不仅是一项技术标准,更是对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各项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为铝乃至有色金属产业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推动标准认证转型升级,在现有评价体系基础上,修订《绿电铝评价及交易导则实施细则》,优化绿色电力认定规则,使其与当前市场通行认可的模式达成一致。
       构建绿色交易市场机制,加快将绿电铝产品纳入期货交割体系,探索建立绿色产品交易平台和碳排放交易机制,推动市场发现和合理定价,形成成熟的绿色溢价体系。
       加强国际交流与标准互认,深化与国际铝协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绿电铝标准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绿电铝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和话语权,助力“中国铝工业”走向世界。
       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依托云南、内蒙古、四川等示范区的成功经验,推动区域间绿电铝产业协同发展,形成跨区域联动效应,加速全国范围内的绿色低碳转型。
       推广绿色宣传与普及活动,利用行业协会平台和媒体资源,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标准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绿电铝及其绿色低碳价值的认知,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展望未来  开启新篇章

       绿电铝产品的低碳优势明显,每生产一吨绿电铝便能实现显著减碳效益,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了实实在在的力量。作为全球首个绿电铝标准,为“中国方案”输出奠定基础,助力争夺全球铝业话语权。标准的推广应用不仅在国内树立了绿电铝产品的示范效应,也为国际间绿色贸易、绿色认证互认提供了范本,有望进一步提升中国铝工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绿电铝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未来,各相关行业将进一步加大对绿电铝的认可与采购力度,绿色低碳的理念也将渗透至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政策支持、行业协会牵头和企业积极参与的多重合力推动下,绿电铝必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铝工业的响亮名片,为实现绿色低碳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开创铝工业的美好新篇章。



上一篇: 已经没有了